
增程再进化 “大电池小油箱”激活市场潜力

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技术路线多元化的发展态势,增程式车型凭借“可油可电”的独特优势,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。然而,长期以来,亏电油耗高、低温性能差、静谧性不足三大质疑始终如影随形,制约着增程式技术的普及。
2025年,以智己LS6增程版为代表的新一代车型掀起技术革命,通过“大电池小油箱”的设计,不仅破解了传统痛点,更重新定义了增程式车型的价值边界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85%,市场份额突破10%,其中大电池版本占比超60%。这种技术迭代背后,是电池成本下降、快充技术突破与用户需求升级的共同作用,也让增程式车型呈现出从“过渡方案”迈向“长期主流”的趋势。
从短板到长板的系统性革新
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增程车进入“纯电主导”时代。传统增程式车型因电池容量小(通常20-30kWh),发动机频繁介入导致亏电油耗居高不下。而新一代车型通过搭载如宁德时代骁遥电池等,突破400km纯电续航门槛。骁遥电池通过锂钠混搭AB系统配合4C超充实现10分钟补能280km,其全温域BMS技术更将低温放电稳定性提升至-40℃。这种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车企全面转向大电池战略:小鹏鲲鹏系统续航达430km,问界M8实现310km纯电续航,而智己LS6增程版以450km续航直逼中端纯电车水平。
用户实际使用数据验证了技术路线的正确性。赛力斯用户数据显示,增程车型日均纯电驾驶时长占比高达90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重点城市增程车纯电行驶里程占比突破60%,成都、杭州等城市高达68%;零跑增程车型车主84%里程完全依赖电力驱动。这种用户行为转变揭示出核心趋势:增程车正从“燃油备用方案”蜕变为“主力纯电座驾”,仅保留燃油系统作为长途出行的安全边际。
小油箱设计绝非简单的容量缩减,而是整个增程系统的重构。阿维塔科技副总裁胡成太在行业论坛中指出,未来增程技术必然走向“大电池+小油箱”架构,这需要三重核心技术突破:
能量管理智能化成为核心差异点,宁德时代SOC高精模型将控制精度提升40%,电池利用率增加10%;小鹏AI动力系统可自主决策油电使用策略,使90%日常场景完全纯电行驶。北京汽车研究院开发的智能调节系统,更能根据路况实时切换能源模式——例如在高速巡航时启动增程器供电,并将多余电能回充电池,实现能耗最优解。
增程器小型化带来整车效率提升,上海交大许敏教授团队研究表明,新型增程器功率可从传统60-80kW降至20-30kW,推荐采用两缸发动机替代四缸结构。智己LS6搭载的1.5T增程器通过分层燃烧技术,将亏电油耗压缩在5.32L/100km,NVH性能比前代提升40%。现代汽车即将推出的增程SUV更采用磁通电机技术,使增程器体积缩小37%,重量减轻102公斤。
大电池减少发动机启动频率的同时,NVH设计的精细化成为关键。智己LS6增程版通过ERNC主动降噪技术,将车内怠速噪音控制在36分贝以内,增程器介入时的振动幅度降低50%。理想L9则通过结构优化与声学夹层玻璃,在120km/h高速行驶时车内噪音仅为62分贝,超越多数豪华燃油车。昊铂HL增程版采用双层隔音玻璃与电机声学包覆,将高速风噪与胎噪隔绝于车外,营造出“图书馆级”静谧空间。这些技术的叠加,使增程式车型的NVH表现从“可接受”跃升至“豪华体验”,成为中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。
需求升级与政策红利的双向驱动
消费者对“纯电体验”的追求推动大电池车型成为主流,增程车主日常以纯电行驶,仅在长途时用油,形成“城市用电、长途用油”的典型场景。这种使用习惯倒逼车企加大电池投入,2025年主流增程车型纯电续航普遍突破300公里,部分高端车型如尊界S800增程版达到400公里,模糊了与纯电车的界限。
电池成本下降与高压平台普及,推动大电池车型加速下探至中端市场。2025年,磷酸铁锂电池价格降至0.3元/Wh,使40kWh电池成本较2023年降低40%,10万-15万元车型得以搭载300公里级纯电续航。800V高压平台与4C超充技术的普及,进一步缓解补能焦虑。这种“技术下放”不仅扩大了市场覆盖面,更形成“高端树标杆、中端走量”的良性循环。2025年,增程式车型在新能源市场的渗透率预计超过15%,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。
“大电池小油箱”模式的崛起,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从“单一技术路线竞争”转向“场景化解决方案竞争”。增程式车型凭借续航自由、经济性、智能化等优势,正从“过渡选择”进化为“主流选项”。然而,其发展仍面临挑战:一是高速场景能耗偏高(部分车型馈电油耗超6L/100km),需进一步优化增程器效率;二是充电基建与燃油补能网络的协同仍需完善;三是政策对增程式的定位需长期稳定。
随着固态电池量产(2026年预计成本下降37%)与超充网络完善(2025年底超充桩达24万根),增程车的边界将持续扩展。而在技术演进背后,也是消费者从追求动力参数到优化体验,从对抗到共生。